近日,教育部公布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河北大学杨宝忠教授负责的“疑难字考释与冷门绝学传承教师团队”成功入选。
“疑难字考释与冷门绝学传承教师团队”依托河北大学文学院与汉字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汉字研究、疑难字考释与冷门绝学传承工作。团队由3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团队带头人杨宝忠教授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团队始终坚持“坐冷板凳、下苦功夫、啃硬骨头、谋大功用”的学术精神,在古文字考释、文献整理、汉字标准化、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学术团队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6项,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0余篇;多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团队参与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华字库工程”,独立承担“明清图书用字的整理与考释”子课题,为我国信息化建设与汉字数字化奠定坚实基础。
在教育教学方面,团队践行“从游+问答式”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学术能力与人格素养的双重塑造。近五年来,团队培养硕士研究生135人、博士研究生35人,指导的学位论文中有10余篇获河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团队成员主持或参与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
在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方面,团队深度参与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制定工作,服务教育强国、文化强国战略;牵头组建近代汉字研究会,创办《近代汉字研究》集刊,推动学科发展;深入雄安新区开展文化挖掘与整理工作,主编《雄安历史文化丛书》《雄安历史文献系列丛书》等千余册,为新区文化建设提供文献支撑和学术保障。团队成员还多次赴新疆、西藏、宁夏等地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是教育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和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推进高校一流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此次“疑难字考释与冷门绝学传承教师团队”的成功入选,是对学校在人文社科领域深耕厚植、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充分肯定,也将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弘扬黄大年精神,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高度重视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培育与创建工作,不断完善保障机制,积极推动跨学科、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截止目前,学校共2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