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肇始于1921年,初名天津工商大学,建校伊始,学校即以本科建制、“大学”立名,秉持“育中华有为之青年、办德智并育之大学、促中国之现在化”的办学宗旨,致力于培养工商人才,延聘的名师遍及世界14个国家,走出了一条早期大学学研结合的道路。
1933年,学校更名为天津工商学院,著名铁路工程专家、现代土木工程的奠基人之一华南圭来校担任院长,积极主张科学救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学校坚守津门,逆境办学,聘请诸多学界巨擘如人民大会堂的总设计师张镈、水利专家高镜莹、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等来校任教,赢得“煌煌北国望学府 巍巍工商独称尊“的美誉,“实事求是”的校训于这一时期得以确立。
1943年,学校设立女子文学系。
1945年,扩建文学院,除原文学系外,再添设家政系和史地系两系。
1946年,增设西语系,学校发展到三院十系的大学规模。
1948年,学校更名为“津沽大学”。
1949年,学校1946届校友麦璇琨根据党组织指示,绘制提供了天津城防图为解放天津做出重要贡献。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接收津沽大学,改之为国立。
1952年,全国高校布局及院系调整,津沽大学的工学院、财经学院分别并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另以师范学院为基础在原址建成天津师范学院,续成河北大学之史脉。
1958年,学校扩建为天津师范大学,国学大师顾随、物理学家马沣等一大批名师在此执鞭杏坛,弘文励教。
1960年,随着办学实力与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河北省委决定将天津师范大学改建为综合性大学,并定名河北大学。
1964年,学校成立了河北大学日本问题研究室,这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专门批示下成立的全国四所日本问题研究机构之一。
1970年,河北大学迁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保定市。
1981年,获得全国首批光学和汉语文字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创立中国古代史博士点,是河北省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1989年,漆侠教授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治史执教项目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1996年,引进河北省第一位中科院院士印象初。
1999年,培养出河北省第一位中科院院士宋大祥。
2000年,启动新校区建设,极大的拓展了办学空间。
2005年,成为河北省第一所省部共建的大学,同年省职工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并入河北大学。
2012年,成为全省唯一一所进入“中西部提升综合实力工程”的大学。
2016年,成为河北省“双一流”一层次重点建设大学,同年入选“一省一校”工程。
2018年,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部省合建河北大学的协议》,跻身国家“部省合建”高校行列。
2020年,河北省制定支持河北大学部省合建工作的实施方案。
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请使用360浏览器8及以上(极速模式)、IE10及以上、Chrome5、Safari6、Firefox 3.6及以上、 Opera 10.5及以上浏览器观看。请升级您的浏览器到更高的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