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师者
HBU Teacher
首页 / 河大师者 / 正文
陈立——甘坐“冷板凳”,追逐“科研梦”

职称 职位

陈立,中共党员,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昆虫学会化学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北省生物互作基础学科研究中心首席助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在《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Current Biology》等期刊发表140余篇学术论文。在科研的漫长征途上,总有一些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细作,探索科研前沿,陈立教授便是其中之一。他甘坐“冷板凳”,用坚实的脚步追逐着心中的“科研梦”。

一、揭秘昆虫王国“化学语言”,破解物种互作密码

在喧嚣的自然世界里,隐藏着无数精妙的生存智慧,昆虫世界的“化学通讯”便是其中最为神秘的篇章之一。陈立教授的科研生涯深深植根于这片微观而奇妙的领域,致力于破解植物-昆虫之间和昆虫-昆虫之间相互交流的“化学语言”。例如蚂蚁和蚜虫,它们堪称自然界里的“最佳拍档”:蚜虫排泄的粪便富含糖分,被人们称作蜜露,是蚂蚁钟爱的佳肴;而蚂蚁则在享用蜜露的同时,会主动守护蚜虫不受天敌侵扰。陈立教授团队发现:共生蚂蚁能促进蚜虫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从而获得更多的蜜露。那么蚂蚁是如何“催生”蚜虫的呢?

为攻克这个未解之谜,他们在实验室精心构建了红火蚁和棉蚜的共生研究体系。历经多年潜心钻研与不懈探索,终于取得了开创性的发现——首次揭示了“一个物种的信息素能够影响另一个物种的生殖行为”这一全新的跨物种调控模式。红火蚁在觅食过程中,会在路径上留下标记路径的化学物质——跟踪信息素,这正是操控棉蚜繁殖的“化学密码”;其中的关键活性成分Z,E-α-法尼烯(Z,E-α-farnesene),不仅能促使棉蚜“安营扎寨”,抑制蚜虫的逃逸行为,还能显著促进棉蚜的生殖活动,使其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激增。这种化学语言的背后,蕴藏着精妙的生态逻辑:对于棉蚜而言,感知到红火蚁的跟踪信息素,就等于知道“保护神”已就位,无需再耗费精力防御天敌,只需专心繁衍后代;对于红火蚁来说,蚜虫数量增多,意味着自己赖以生存的蜜露资源得到稳定保障。这一发现,无疑为理解物种间复杂的互作关系开启了一个新视角,也彰显了陈立教授团队在化学生态学领域的敏锐洞察力与卓越创新能力。

二、锚定国家战略需求,筑牢京津冀生物安全屏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乃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我国作为受生物入侵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已记录外来入侵物种达670多种,年经济损失超4000亿元。京津冀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承载区。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际贸易与物资调运的频繁,导致该地区生态系统呈现高度人工化、碎片化特征,自我调节与抵御生物入侵能力显著削弱,生物入侵形势日趋严峻。在此背景下,加强外来入侵生物关键防控技术的研发、储备与集成示范,已成为保障京津冀地区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当务之急。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入侵生物学团队勇担时代重任,将科研方向瞄准国家最迫切的需求和人民最关切的问题,致力于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绿色高效防控体系的构建,争当守护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的“科研卫士”。不久前,由陈立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申报的“京津冀核心生态功能区重大外来入侵物种的全链条防控模式研究”项目,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专项立项,项目总经费高达1496万元。这不仅是我校首次以牵头单位身份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更标志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的历史性突破。该项目紧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生物安全重大需求,致力于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全链条防控技术体系,为筑牢“首都圈”生物安全屏障、守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注入核心科技力量,也充分彰显了陈立教授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与担当。

三、立德为先培育英才,开放协作辐射国际影响

科研之路并非独行,陈立教授也始终记得“传帮带”的使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他始终将“立德树人”置于首位,以自身的言传身教和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深深感染着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他从不对学生采用“一刀切”的培养模式,而是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和能力特长,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研究课题,让每个人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上稳步成长。通过定期组织学术讨论会,他细心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进展,及时解决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在日复一日的点滴引导中,学生们的科研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全面提升,为他们未来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与学科前沿动态融入课堂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更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同时,陈立教授还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前瞻的学术眼光,秉持“开放协作”的科研理念,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他与瑞士纽沙泰尔大学、洛桑大学,美国奥本大学,德国马普学会化学生态研究所,瑞典隆德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顶尖科研团队建立了长期、稳定且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围绕昆虫行为生态与进化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联合攻关。这种广泛的国际合作不仅提升了团队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也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中国学者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得以传播。

三十年潜心耕耘,陈立教授用行动诠释了“甘坐冷板凳”的坚守——不为外界喧嚣所扰,执着追逐“科研梦”;也用成果彰显了科研工作者的担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需求、守护民生福祉。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史,更是无数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的缩影:他们以热爱为灯,以坚守为路,在探索未知的征程中,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贡献着不可或缺的智慧与力量。

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请使用360浏览器8及以上(极速模式)、IE10及以上、Chrome5、Safari6、Firefox 3.6及以上、 Opera 10.5及以上浏览器观看。请升级您的浏览器到更高的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